鹤鸣亭百姓话题,胡适关于徽州的诗句

2023-03-27 22:00:41 攻略信息 坑剧哥

30篇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一.《诗画皆以人重》(王士禛)( 潍坊市2002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敦、京、卞②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④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注:①王士禛,清代诗人。②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③章敦、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④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18.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则弛然而卧 B.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而前陈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一钱不直 直: (2)后世见者必宝之 宝:

20.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2)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敦、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22.填空。(4分)

(1)“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2分)

(2)永叔,即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文学家。初中课本里,他的《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2分)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4~13题。(15分)(2002年太原市中考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4在(甲)段横线上填写原文。 (1分)

5(甲)段描写的内容是 (1分)

6“朝晖夕阴”的“晖”,意思是 (1分)

7 请你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涯”字的古诗名句,要求句中的“涯”与(甲)段中“横无际涯”的“涯”表意相同。 (2分)

答:

〔乙〕余闻而愈悲。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乙)段引用了孔子的名言:“苛政猛于虎也。”孔子还有关于学习方法的名言,请写出你在初中课内学过的一句。 (1分)

答:

9 (乙)段中有《捕蛇者说》一文的主旨句,请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2分)

答:

10 (乙)段“今以蒋氏观之”的“观”与(甲)段 一句中的“观”,表意相同。(1分)

〔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1请由(丙)段联系全文,写出《马说》的主旨句。 (1分)

答:

12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见”字的古诗名句,其中的“见”与(丙)段画线句中的“见”用法相同。 (2分)

答:

13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请你换一个角度,谈谈对人才问题的看法。(3分)

答: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熟读精思》,理解大意,然后答题。(7分)

阅读提示: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有丰富的治学和讲学的经验。“熟读精思”是作者吸收前人的读书经验,概括总结出来的读书方法,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文章虽是文言,却明白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熟读精思(节选) □ 朱熹(2002年湖北宜昌市中考)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

1.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1分)

________

2.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一个。(1分)

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1分)

______ _ _________

4.写出“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审①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眦睚②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③法也。”卒不赦程。(安徽省2002年初中语文竞赛试题)

[注] ①审:明白,清楚。

②眦睚:怒目相视的样子。借指小的怨恨。

③高祖: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8分)

⑴ 能变易新声

⑵ 会幸苑中

⑶ 乐工等罗列上前

⑷ 卒不赦程

22.下列加点的词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4分)

A.得幸于武宗 B. 必为奇巧声动上

不得永奉陛下 置琵琶于其上

C.由是得幸 D.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

会幸苑中 以是为恨

2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 他工辈以罗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

(2) 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24.用文中语句填空。(4分)

罗程“果以眦睚杀人”的原因是“ ”,乐工为罗程求情的原因是“ ”,宣宗不赦免罗程的原因是“重”高祖、太宗之法。

25.你从文中的故事得到哪些启示?(每点启示用一句话概述,标上序号)(4分)

五.《礼论》(节选) 苟子(6分)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注: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5.为下面语句加上标点符号。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16.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语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选文,回答问题。(8分)

项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②项梁。梁 父 即 楚 将 项 燕为 秦 将 玉 翦 所 戮③ 者 也 项 氏 世 世 为 楚 将 封 于 项④ 故 姓 项 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⑤,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⑥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⑦,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⑨籍矣。

【注释】①下相:秦地名。②季父:诸叔父中的最小者。③戮:杀,这里指失败自杀。④项:古地名。⑤去:放弃。⑥竟:完成。⑦会稽:山名。⑧族:灭族。⑨惮:畏惧。

16.(2分)用“/”给下面文字断句。(注意:此题不要求加标点)

梁 父 即 楚 将 项 燕为 秦 将 玉 翦 所 戮 者 也 项 氏 世 世 为 楚 将 封 于 项 故 姓 项 氏。

17.(6分)项羽与刘邦争霸,最后自刎乌江,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选文表现了他哪些鲜明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002年长沙市中考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店铺),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久而不闻其香”与“广起,夺而杀尉”中“而”字的用法相同。

B.“与善人居”和“居五日”中的“居”意思相同。

C.“鲍鱼之肆”代指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D.“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可译为: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22.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近朱者赤, (1分)

23.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草书大王(2002年厦门市中考题)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

(2)使侄录之 ( )

(3)侄罔然而止 ( )

(4)执所书问曰 ( )

15.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代词(4分)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我)

(1)皆讥笑之 ( )

(2)诟其侄曰 ( )

(3)汝胡不早问 ( )

(4)致余忘之 ( )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02年广东省湛江市中考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 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处

24.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或片断,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2002年济南市中考题)

(一)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4.依据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各组一个成语。(2分)

①虽护前者不能讳也

②各是其所是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6.作者说:“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看的?请举出具体事例说说自己肯定或否定的意见。(2分)

(二)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注]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选自《列子》)

[注] 缁(zī):黑色。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 天雨,解素衣

② 岂能无怪哉

8.从下面的短语中任选一个,解释其意思。(若两个都解释 ,则按第①个计分)(2分)

① 衣素衣而出

② 迎而吠之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次)。(2分)

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来

10.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悟出来的?(2分)

十一.《蜘蛛与蛇》薛福成(2002年宁波市中考)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一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庸庵笔记》)

注:①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②盬(gǔ:)吸饮。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齐师败绩

③果腹而去 ④如是者三四次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登轼而望之 战于长勺

(A) 而势稍不及 (B) 苛政猛于虎也

蜘蛛乃盬其脑 以首俯地

(C) 今乃掉尾而斗 (D) 以尾击柳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①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②将鼓之 ③欲穷其林

④殚其地之出 ⑤我将东徙 ⑥温故而知新

(A)①④ (B)①② (C)②⑤ (D)③⑥

2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夫战,勇气也”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

27.把(甲)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28.①(甲)文中鲁军克敌制胜抓住了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在 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致蛇于死地。(请以文章原话回答)(2分)

②(甲)(乙)两文揭示的一个共同道理是 (1分)

十二.(2002年温州市语文中考题)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③,殊不畏人,闾里间④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⑤之诚,信于异类也。

〔注释)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②鷇(kòu):初生的小鸟。③驯扰:驯服顺从。④间里间:这里指乡里人。⑤忮(zhi):嫉妒,歧视。

2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众鸟巢其上(巢:鸟窝) B.其类可俯而窥也(窥:看)

C.武阳君恶杀生(恶:厌恶) D.至为珍异难见(至:极)

28.对下面句子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翔集其间。意思是:(很多鸟)在树间飞翔栖息。

B,殊不畏人。意思是:(这些鸟)很特殊,不怕人。

C.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意思是:乡里人见了,都认为是一件不寻常的事。

D.信于异类也。意思是:被鸟类所信赖。

29.简要说说你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3分)

200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集萃答案

一.18.B (2分。A、C、D中的“然”,……的样子,B然,这样)19. (1)直,同“值”。 (2)宝,以……为宝(把……当作宝贝),或珍爱、喜爱、喜欢。 (2分。每词1分)20.(1)后来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 (2)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21.D (2分。作者假设即使颜真卿书法不好。因为他的品德好,也会受到后人的重视。说明品德对于书法的重要)2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4分每句1分,有错别宇该空不得分)

二.4 衔远山,吞长江(错字、多字、漏字均不得分)5 岳阳楼之大观(或洞庭湖(岳阳楼)的雄伟景象)6 日光(或阳光)7 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天涯若比邻) 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或断肠人在天涯) (标准同4)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写半句不得分。或学而时习之,或温故而知新,或默而识之,标准同4)9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评分说明:大意对1分(关键词理解有误不得分),表述1分(标准同2)。10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或予观夫,或予观夫巴陵胜状)”11只要答出“其真不知马也”即可得分(标准同4)12 ① 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 路转溪头忽见 (标准同4)13 要点:人才不应屈服现实,甘被埋没,应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寻求机会,展示才华。评分说明:与原文观点一致不得分,能换角度谈l分,分析深刻有创新l分,表述1分(标准同2)。

三、1.Xiàn 2.予、吾、我(供参考。大意相近即给分) 3.眼、口(顺序不可颠倒) 4.不等解释,自然明白它的意思(供参考。大意相近即可得分) 5.无“标准答案”,只要所写的是古人谈读书的句、言,均给分。错一个字扣1分。

四.21.(8分)(1)变换。 (2)正好,恰好。(3)排列,排成行列。(4)终于22.(4分)D

23.(6分) (1) 其他的乐工们认为罗程的演奏技艺天下无双,想利用这个理由使皇上改变主意。 (2) 你们这些人惋惜的只不过是罗程的技艺,我看重的是高祖、太宗传下来和法律。

(各3分) 24.(4分)①恃恩自恣 ②惜程艺天下第一(或:以程艺天下无双) (各2分)

25.(4分)示例:①英明的统治者会以国法为重,不会因偏爱和人情而废法。 ②恃恩自恣终会酿成大错。 ③ 人才虽能得,但法律是无情的,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应是平等的。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五、共30分。(一)共6分,每小题2分。15.标点正确,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16.大意明确,如:人生下来就会有欲望,有了欲望而得不到满足,就不能不有所追求。17.用自己的话概括,语言准确、精练,如:制定“礼”的缘由。又如“礼”是怎样制定出来的。

六.16.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前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17.围绕“轻视读书学习(或学不专一),崇尚、炫耀武力,胸怀大志,(或叛逆性格)”等三方面来答即可。

七.14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掌握的程度。解法导引:1)短文已给六个注释,这样译文则易。2)选项句词义不难解。3)可结合句子、文段译句之后再理解词的用法。答案:(1)喜爱(欢);(2)叫、让;(3)迷惑(迷惑的样子)(迷惑而无所得);(4)拿,持。(4分,每题1分) 15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掌握的程度。解法导引:1)已有译文和解土题的基础。2)结合语境可解释出来。答案:(1)他;(2)他的(或”他”);(3)你(4)我。

16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译句的能力。解法导引:有14题、15解题的基础及思路,此题易解。答案:(1)这是什么字(呢)?(2分);(2)(张)丞相(仔仔细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2分)(16题只要基本正确即可得分) 17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掌握内容发表见解的能力。解法导引:1)有做14题的基础就能掌握内容。2)文中只有二人——张丞相及侄儿,因侄儿并没有什么不对。且该责备的原因文中已列出,自然易答。答案: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2分)原因:①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②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原因写①或②都可得分)(2分)

八.23 D(“用”是“物资”、“财物”之意) 24 即使马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错译、漏译“虽”、“此”、“非”字每 字扣0.5分) 25 (做事)方向错了,条件越好,结果越糟。(大意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九.21.B 22.近墨者黑 23.能辩证地分析这个观点,并能言之成理的给2分,表达不清楚的扣1分。

十.4.①举例:讳莫如深 讳疾忌医 直言不讳 供认不讳 ②举例:独行其是 各行其是 自行其是 是古非今 5.双方互相讥笑,没完没了,简直连观看下棋的人都不如了。 6.略 7.①下雨②感到奇怪 8.①穿着白色的衣服出去②冲着杨布叫 9.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10.观点举例:①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②遇事要善于思考。

十一.23.①已经战胜 ②溃败 ③离开 ④像这样24.D 25.B 26.B27.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混乱,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去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28.①彼竭我盈 意稍倦,以首俯地。 ②弱者如果能抓住机会,那么弱小者也可以战胜强大者。

十二.27.A 28.B 29.例如: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胡适关于徽州的诗句

1.有关徽州的诗词、文化

徽州——历史地名,简称“徽”,古称歙州。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文化和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徽四大文化圈,四大文化圈合而为一,总称安徽文化、皖文化。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有关徽州的诗词摘选如下:《赠总上人兼简无求居士二首》年代: 宋 作者: 刘子翚多谢徽州吴使君,新诗问劳意何勤。无求已得心空乐,更作无心出岫云。

《江东报英烈拟封二字侯喜成三绝》年代: 宋 作者: 钱时焕章飞报下徽州,英烈将褒二字侯。千古沉沉黄壤骨,一朝提上碧云头。

《张安国约同赋仇氏{匡去王加赣}瓮酒》年代: 宋 作者: 张栻人间炎热不可耐,君家瓮头春未央。想当醉倒卧永日,梦绕清淮归故乡。

后生那得识此酒,从君乞方还肯否。徽州作赋为欷歔,荆州诗来端起予。

《张提学寄先师文正公新集至代简为答》年代: 明 作者: 邵宝遗书新刻自徽州,千里缄来百拜收。自信叔孙知不朽,未应巢父得长留。

秘藏不作山中计,重购还供海外求。青眼独看张侍御,瓣香今有古风流。

《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年代: 明 作者: 汤显祖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徽州简介: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雏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来源。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古徽州钟灵毓秀,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有人把这里比作诞生了孔子孟子的山东曲阜和邹城,称徽州为“东南邹鲁”。

2.关于“水墨徽州”的诗词都有哪些

1、《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明代汤显祖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译文:沿着黄河长江之类的富饶之地旅游才能看到富丽堂皇的景象,一生吃痴到绝处,一辈子想去人间仙境,可做梦也没梦到人间仙境原来在徽州。

2、《徽州》——宋代赵师秀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

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

译文:山围绕着清溪,清溪水环绕着城,白云和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只能目视,却不可附于丹青之上。各个地方的楼台都隐藏着郊野的景色,朗朗书声伴着星星灯火徘徊在静谧之中。

3、《夜泊屯溪记》现代郁达夫

新安江水碧悠悠, 两岸人家散若舟。

几夜屯溪桥下梦, 断肠春色似扬州。

译文:新安江水澄澈碧透,悠然地向东流去,两岸的乡村人家就像散落飘浮在水上的小舟,在云雾里若隐若现;这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新安江,宛若仙境,可与那令人赞不绝口的水乡扬州相比美。

4、《新安滩》——清代黄景仁

一滩复一滩,三百六十滩。

一滩高十丈,新安在天上。

译文:新安江内一滩又一滩,经过一滩好象增高十丈。要经过三百六十滩,那就是三千六百丈。那么,它的发源地——新安,就在天上。

5、《小桃源》——唐代李白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市向晡前散,山经夜后寒。

译文:皖南黟县乡村山水,犹如世外桃源,风景优美,山水景物可达百里。有好多有灵性的花草树木,人们都崇尚古风。集市很早就散了,夜里的山就冷冷清清的了。

3.胡适在徽州文化上的贡献有哪些

胡适曾漂洋过海,在欧风美雨中喝了不少洋墨水。

他一生为民主科学呐喊奋斗,是世人公认的地球村“世界公民”。胡适同时又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地地道道的徽州人。

不仅有少年时期九年的徽州家乡传统教育,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超乎常人的理解。即使他的白话文学改良的倡导,也和他从小受中国古典白话文学熏陶有关,朱熹“源头活水”的语录风格对他也有影响。

胡适一生,“我是徽州人”,“我们徽州”不离口,故乡徽州黄山白岳的钟灵毓秀,深入了胡适的脑海;故乡徽州厚实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融入了胡适的血液。胡适对徽州、徽州文化的痴情和热忱,胡适对徽州、徽州文化的宣扬和呵护,让我们所有土生土长的徽州人动情、感奋,胡适的“徽州情结”,鼓励着我们去思考、去自省、去努力。

当徽州休宁隆阜大学者戴震戴东原被诬窃书,学界一些顶级权威“以理杀人”,群起围攻,“戴袭赵”几成定谳,东原含冤莫白之时,胡适拍案而起,挺身而出,努力为这位徽州老乡辩冤白谤,他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用了极笨的死功夫,为东原平反,不仅纠正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冤案,更为中国学术的发展推出了正确的治学方法。 胡适和梁启超等一道,为弘扬戴学付出了大的努力。

在徽州文化渐入中国学者视野之时,胡适也是早期“徽学”的研究和推动者之一。胡适关于“小绩溪”、“大绩溪”的精彩论述,为人们探讨“小徽州”和“大徽州”的互动开启了思路;胡适关于绩溪地方文献搜集整理的倡导,近一步推动了徽州文献资料系统整理研究之热潮;胡适关于徽州民谣的抢救工作是最早的徽州“非遗”发掘保护实事之一;胡适最早对徽商的成因、徽商的特色、徽商的经营进行了分析探究,那些关于“无徽不成镇”,“一世夫妻三年半”,“徽州馃”、“徽州朝奉”等等徽商话题的精彩评述,已成为今日徽商研究的经典内容;胡适对徽商精神“徽骆驼”的概括,胡适“努力做徽骆驼”的呼喊,胡适对徽商开拓性时代意义的评论,都发前人所未发,振聋发聩。

当蒋介石“为剿匪需要”,强行肢解徽州文化整体生态空间,划婺入赣、倒行逆施之时,胡适和所有徽州平民百姓一样,对这种割裂历史文化、违逆民心民意的举措强烈反对,指斥这是一种“帝国主义行径”。他奔走呼喊,多方努力,终于使婺源在1948年又重返徽州。

胡适不论走到哪里,对徽州老乡都非常热情和关心,即使到美国当大使,也不忘用“徽州一品锅”,“徽州馃”招待老朋友,一有机会,便津津有味地向世人介绍故乡徽州。在他晚年寓居台湾时,仍念念不忘“我从山中来”,对徽州故乡的兰花草饱含深情,一首在海峡两岸人们耳熟能详的校园歌曲“兰花草”,是胡适对徽州故乡深深的思念和记挂。

胡适至死不忘徽州土话,徽州习俗,徽州人文掌故。 胡适浓浓的“徽州情结”,绝对不是一种狭隘的、肤浅的乡土观念、地方主义、部落情结。

而是和朱熹、戴震、黄宾虹、陶行知等徽州先贤们一样,是基于对徽州、徽州文化的深刻理解。他们早已经发现:我们徽州,自秦始皇那时开始,就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而又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单元。

由于徽州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特别的大移民社会历史变迁情况,程朱阙里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徽商经济的强力支撑,徽州、徽州文化在明清时期区域总体全面发展。有着中华传统文化厚实积淀的徽州文化达到顶尖辉煌,成为中华文化在明清时期的典型代表。

胡适这样一些徽州先贤先哲,深刻地认识到传承、倡扬、呵护徽州和徽州文化,意义重大。 “徽学关系国学”,这就是他们的共识。

徽州人胡适对徽州文化的倡扬和呵护,是他对国学传承弘扬努力的一部分。 徽州人胡适对徽州的故乡情、血缘情、文化情、感人至深,催人奋起。

而今,徽州已被三分肢解,“徽州”之名也在纠结中前途未卜。 城镇化加速了徽州故园的消失,保护徽州文化生态整体空间的构想前路漫漫。

在大力回归中华文化的当下,徽州人胡适留给我们徽州人的有很多很多。“努力做徽骆驼”的叮嘱常响在我们耳畔。

先贤徽州人胡适仍在和我们一起为徽州、为徽州文化呐喊,胡适之魂常在。 摘抄:菲元 博客:徽州人胡适 ——写在胡适诞辰120周年 方利山。

4.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 是形容徽州的一句话

徽州,即是现在的黄山市。

黄山市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即公元前51世纪,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人类就已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山区劳动生息了。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时期,这里就居住着一支叫山越的先民。

山越乃百越中的一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这里为会稽郡属地。南朝时开始设置新安郡,郡府搬迁又始终未离开新安江上游,徽州古称新安,其源盖出于此。

宋代徽宗宣和三年五月廿四日(公元1121年),歙州被诏改为徽州。现改名为黄山市 徽派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是我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多领域。

黄山市位于皖浙赣三省结合部,群山环抱之中,古代徽州历来有“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之说。每当中原战乱之秋,这里就成了藏龙卧虎之地,它既是乱世的世外桃源,又是治世的人才宝库。

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因此历史上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灿若繁星。《辞海》的单列条目中,徽州名人有50多人,列全国各州府之首。

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贾而好儒,“官、贾、儒”三位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历史上各种人才应运而生,学术研究异彩纷呈。

徽州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即公元前51世纪,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人类就已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山区劳动生息了。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时期,这里就居住着一支叫山越的先民。

山越乃百越中的一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这里为会稽郡属地。南朝时开始设置新安郡,郡府搬迁又始终未离开新安江上游,徽州古称新安,其源盖出于此。

宋代徽宗宣和三年五月廿四日(公元1121年),歙州被诏改为徽州。关于徽州名称的起源,一说因其境内有徽岭、徽水、大徽村等,州则因地得名;另一说赵宋王朝是取“徽者、美善也”之意,炫耀他对这一地区的失而复得。

此二说并存了八百多年,州名亦被历代沿用至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的时候,就是摘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作为省名的。 徽派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是我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多领域。

黄山市位于皖浙赣三省结合部,群山环抱之中,古代徽州历来有“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之说。每当中原战乱之秋,这里就成了藏龙卧虎之地,它既是乱世的世外桃源,又是治世的人才宝库。

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因此历史上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灿若繁星。《辞海》的单列条目中,徽州名人有50多人,列全国各州府之首。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中进士542人,举人多达1513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宰相”、“四世一品”者并不鲜见。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有“无徽不成镇”之说。

徽商贾而好儒,“官、贾、儒”三位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历史上各种人才应运而生,学术研究异彩纷呈。例如,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升,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明清三朝元老、军机大臣许国(历仕明嘉靖、隆庆、万历)、曹振镛(历仕清乾隆、嘉庆、道光),富可敌国的大盐商鲍漱芳,著名戏剧家汪道昆,医学家汪机、汪昂,徽墨、歙砚高手李廷、李少微,新安画派的创立者和近代著名代表渐江、黄宾虹,哲学家戴震,理财家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珠算大师程大位,近代教育家、学者有陶行知、胡适,音乐家张曙,还有工程技术专家詹天佑、郑复光,孙中山元帅府秘书长、近代法学家徐谦等,都是徽州人。

同时,由徽商兴盛而形成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盆景、徽墨歙砚、徽派建筑、徽雕、徽刻、徽剧、徽菜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流派。现已发现地面文物4900多处,其中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45处。

直至今日,黄山大地上仍遍布古桥、古塔、古亭阁、古宗祠、古牌坊,犹如一座天然的历史大博物馆。 1949年设徽州专区,属皖南行署区。

徽州专署驻屯溪市,辖屯溪市及歙县(驻徽城镇)、旌德(驻旌阳镇)、绩溪、休宁(驻海阳镇)、祁门、黟县(驻碧阳镇)等6县。 1952年徽州专区属安徽省领导。

原池州专区所属太平、石埭2县及宣城专区所属宁国县划入徽州专区。辖1市、9县。

1953年屯溪市改由省直辖。 1955年屯溪市划归徽州专署领导。

1956年撤销徽州专区。屯溪市改由省直辖;将宁国、旌德、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石埭、太平9县划归芜湖专区。

1959年将屯溪市交由休宁县领导。 1961年复设徽州专区,专署驻屯溪市。

原属芜湖专区的歙县(驻徽城镇)、绩溪、旌德(驻旌阳镇)、宁国、休宁(驻海阳镇)、祁门、黟县(驻碧阳镇)、太平(驻甘棠镇)等8县划入徽州专区。1961年1月撤销屯溪市,改设为屯溪镇,划归休宁县领导;同年8月恢复屯溪市。

辖1市、8县。 1962年屯溪市改由省直辖。

1963年。

5.徽韵中赞扬徽州的诗词

《游黄山白岳不果》是明代汤显祖的一首诗作。

序: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注释:

①乏绝:潦倒,困穷。

②黄白:即徽州境内的黄山、白岳山。明代中期,徽州商业兴盛,商贾富甲天下。

诗序说明了汤显祖当时的生涯状态:乏绝者,潦倒也,困穷也。那么在穷困潦倒时他的朋友为啥要建议他去徽州。那可绝不是现在的休闲体验游哦,肚子没着落,休啥闲哦。无非希望到徽州寻求复出的机会,而这机会应该还是寄托在许国身上。

万历十九年(1591),许国就已退休回徽州歙县故里。只要看如今还矗立在歙县古城内的许国八脚牌坊,就知道许国当年在朝廷的身价地位。虽然退了休,但许国既曾是皇帝的老师又是重臣,只要他愿意推荐,汤显祖的人生就会发生变化。

所以汤显祖的友人吴序当是劝汤显祖到徽州去晋见许国,以消除隔阂,重修师生之谊,只要许国肯对皇帝说句话,就能改变自己的困境。诗句“黄白”,明指黄山、白岳(齐云山),暗喻黄金白银,即官位俸禄。

无论是什么原因使其黄白之游不果,都不能推断出汤显祖对徽州的赞美之意。

事实上,诗一开头就把徽州描述成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地方:要沾财气,多半得到黄山白岳之间的徽州去。这也许还真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因为明清时期徽商名满天下,富可敌国,徽州自然也当是个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

但这一切与风光之美无关,与潦倒的剧作家又有啥关系呢?汤显祖那时被建议到徽州去,不是去求人,就是去求仙求道,人者许国也,仙道者齐云山也,而最现实的渠道自然是求人,所以截然和风景扯不上半点关系的。因此,这首诗如被理解为作者对徽州风光的赞美,就大错特错。

它应该表达作者不肯低头求人的一种心态:都说富贵在徽州,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徽州。

如果把“一生痴绝处”改为“一生痛绝处”,意思可能就更明朗了。这可不是我改的,见于北京大学校友网署名文章《数学泰斗江泽涵》,其原文是“大戏剧家汤显祖因向往徽州而留有“一生痛绝处,无梦到徽州”的诗句。”

这“痛”似乎是因为没有做梦到过徽州而来的,殊不知汤显祖后半生之痛来自徽州啊。如果他真想去徽州的话,他应该会模仿南朝民歌《西洲曲》的结尾两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不是徽州不美,是显祖先生生不逢时也。

不过,原来徽州治下婺源终于划在汤先生老家江西的名下了,也许算是对误解的补偿。

扩展资料:

《游黄山白岳不果》,诗题中的“白岳”,指的是休宁齐云山。齐云山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鹤鸣山、江西龙虎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又与黄山并称“黄山白岳”。汤显祖在诗作中,“黄山白岳”便简作“黄白”。全诗四句,其实是写“因果”。即前两句写原因,后两句写结果。

全诗的主旨在前,而不是后人看重的后两句。从诗人的经历和品格来讲,这首诗既不是歌颂“黄白”景色的美丽,也不是表达向往去徽州,而是发出一生的感慨。诗人写这首诗时正是穷困潦倒的时候,朋友多次相邀劝告,希望他到徽州求得发达的机会,然而却都未成行。

诗句中的“黄白”,明指黄山、白岳山,暗喻黄金、白银,即官位俸禄。无论是何因使其不果,都不能推断出汤显祖对徽州的赞美之意。事实上,诗一开头就把徽州描述成一个充满铜臭的地方:要沾财气,多半要到黄山、白岳山间的徽州去。

这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明清时期徽商名满天下,富可敌国,徽州自然也当是个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但这一切与风光之美无关,与潦倒的剧作家也无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肯低头求人的心态:都说富贵在徽州,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徽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游黄山白岳不果

关于索桥感人的故事

都江堰的传说

1.许多年以前,川西平原闹天旱,旱得多厉害呀!树木枯死了,禾苗焦黄了,水田旱裂了口,堰塘旱现了底,天大都是一轮火红的太阳照着大地。

在靠近小河的村边上,住着一户姓聂的人家,屋头只有一个四十多岁的母亲,大家喊她聂妈妈;一个十四五岁的儿子,名叫聂郎。他们虽说租种着几斗粮的土,但不够吃,聂郎就在外面去打柴、割草来贴补。聂郎很直爽,又能吃苦耐劳,肯帮助别人,又听母亲的话,村子里的小朋友都跟他很合得来。大家称赞聂郎是个好孩子。

有一天,公鸡才叫头遍,聂郎照例把背篼背起出去割草。他朝着赤龙岭走去,边走边想:咋天遇见长生,他说周员外家里,有人送了一匹雪花马,一天能走千里。周员外喜爱得很,要村子里的人割青草去喂。他心在想事,不觉已翻过了赤龙岭。

赤龙岭山脚叫化龙沟,在发春水的时候,鱼虾很多,沟边常常长满绿色的水草。现在却变成了乱石坝。聂郎叹了一口气,正想到别的地方去,忽然看见一团白影于,在土地庙背后一闪,聂郎吃惊地说:“噫,白兔!”

聂郎想到白兔是吃青草的,背起背篼就追,这一趟不晓得跑了好远。白兔跑到卧龙谷的岩下,忽然不见了。那儿却现出了一城青幽幽的嫩草,聂郎好不高兴,取出镰刀,满满割了一背统。

聂郎接连两天,都到那儿去割青草,那草非常奇怪,头天割了,第二天又生长出来。聂郎心想:“我不如把草搬回家去,栽在屋后,也免得天天跑十来里路。”他急忙上前把周围的泥巴刨松,连根拔起。聂郎正想站起身来,忽然看见草根底下有一凼水,水上露出一颗亮晶晶的珠子。聂郎真是欢喜,小心地把它放在怀里,背起青草回去。

这时候,太阳已经落坡,聂妈妈正在屋头煮包谷稀饭。聂郎回来了,聂妈妈用埋怨的口气说;“你怎么这样晚才回来?”聂郎就把搬草的事情讲了,又从怀中摸出珠子。这时候忽然满屋通亮,珠子闪出的光芒照得眼睛都睁不开。聂妈妈赶忙叫他把珠子藏到米坛子里去。聂郎吃了晚饭,就把青草栽在屋后竹林边。

第二天,聂郎很早就爬起来,跑到竹林里一看,“啊嗬!”那窝青草早干死了。他又赶忙进屋着珠子还在不在。他刚揭开坛子的盖盖,便大声喊道:“妈妈,你快来看呵!”原来坛子里装满了米,那珠子仍在米的上面。他们才知道这是一颗宝珠。从此以后,珠子放在米里米涨,放在钱上钱涨。家中有了钱米,再不愁穿愁吃了。邻近几户农民没吃的,聂妈妈就叫聂郎经常给他们送米去。聂郎自己是穷人,只要别人来借,三升两升总是答应下来。这样消息便传开了。村中有个员外叫周洪,是一个恶霸地主。他一听说这件事,便对管家说:

“想个办法,把这颗宝珠弄过手来才好。”

管家说:“员外,聂家是个穷人,多拿点钱给他买就行了。”

聂郎是个聪明的孩子,当然不会上周洪的当。周洪就同管家想了一条毒计,说聂郎偷了周家的家传宝珠,派管家带了四个狗腿子到聂家去抢。聂郎要不交出珠子,就捆送官府办罪。这个计策却被放马的长生听着了,悄悄出去告诉聂郎,要他们快快逃走。聂郎晓得了这件事,正想和妈妈往外走,就碰到周洪的管家。那管家凶恶地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大声喊道:“快快将我家员外的传家宝珠交出,要不你今天休想活命!”

聂郎听了又气又恨,指着管家说道:“你们仗恃周洪有钱,到处欺侮穷人,你说我偷盗宝珠,有什么凭据?”

管家不理睬他,叫狗腿子进屋去搜,没有搜着什么宝珠。管家把眼皮一翻,眼睛一瞪,又叫狗腿子搜聂郎的身上,聂郎急忙把珠子放进嘴里,狗腿子慌忙喊着:“糟了,糟了,聂郎把珠子吞下肚了。”

管家大叫道;“给我打!”

聂郎被打得昏死过去,幸好左邻右舍出来几十个人把管家哄走了。他们把聂郎抬进屋去.给他医治创伤。聂妈妈坐在床边流着眼泪看护着儿子。

半夜以后,聂郎忽然醒来喊道:“我口渴呀!我要吃水呀!”聂妈妈看见儿子能够说话了,当然很高兴,赶快递了一碗水给他,那碗水一到嘴巴就干了。聂郎不断地嚷着要水喝,后来索性扒在水缸边,“咕嘟、咕嘟”地把水缸里的水吃干了,聂妈妈吓得只是发抖。

“儿子,你吃了这样多的水,怎么得了阿!”

“妈呀!我心头象烈火在烧.难过得很!妈,我还要吃水。”

“水缸里的水,都被你吃干了,哪里还有水!”

“我要下河吃水!”

聂郎刚刚说完这句话,天空中一个金色的电闪,照得满屋透亮,接着响起一片雷声。聂郎翻身下床在屋外走去,聂妈妈赶忙追上前去,她跟在他后面,越走越害怕。不一会儿,面前出现了象一条灰色带子的河。聂郎象疯了似的,扑到水边,“咕嘟、咕嘟”吃了起来。这时接连一个一个的闪电,雷声也轰轰地响着。河里的水被聂郎吃了一半。聂妈妈紧紧拉着聂郎的脚说:“儿子,这怎么得了!”聂郎掉转头来,就变了样子,只见他头上长了双角,嘴边长满了蓝须,颈上红鳞闪闪发光:

“妈妈,快快放手,我要变成蛟龙,报这血海深仇!”

天上是雷声、闪电,暴风夹着大雨,河水陡涨,波浪翻滚,把一个平平静静的大地.突然变得闹轰轰的。这时候河边闪起火把,原来是周洪亲自带人沿河赶来,要剖开聂郎的肚子取宝珠。

聂郎被迫吞了珠子,心如火烧,要报大优,已在河边变成一条赤色的龙了。只是聂妈妈还拉住他的脚板不放。聂郎听见一片人声,料定是周家派人追来,就说道:“妈妈放手,儿要报仇!”说完拼命一摆,聂郎向河中一滚,立刻涌起了万丈波涛。

“老婆子,你儿子哪里去了?”周洪抓住聂妈妈的肩膀。

“周洪贼呀,你把我儿子逼下了河,还不甘心!聂郎,你的仇人来了!”周洪一脚把聂妈妈踢倒在地,追到河边,想去找寻聂郎。只见一个红色闪电,哗喳一声焦雷、象千军万马的波涛一涌,周洪和他的管家沟腿,全被卷下水去,淹死在波浪中了。

风渐渐小了,雨也慢慢停了。天已经蒙蒙发亮,聂郎在水中仰起头来说道:“妈妈,我要去了!”

“儿呵!你什么时候才回来呀?”聂妈妈很伤心地问。在那汹涌的波浪里,隐隐听得回答道:

“人海两隔,要我回家,只有石头开花马生角。”

聂妈妈知道,她的儿子从此再也不会回来了。她悲伤地站在一个大石堡上,高声喊着:“儿呵!儿呵!”聂郎在水里听着妈妈喊一声,就仰起头来望一下,那望娘的地方就变成了一个滩。聂妈妈连喊了二十四声,聂郎仰头望了他亲爱的妈妈有二十四次。那地方就变成了二十四个滩。后来,人们给它取名叫做“望娘滩”。

2.二郎神修了都江堰

都江堰二王庙,供奉着名垂千古的秦朝蜀郡守李冰和他的儿子李二郎。传说为了驯服岷江泛滥的洪水,李冰父子在岷江上修建起一座福荫万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成都平原由此成为“天府之国”。

按理说,在二王庙享受人间香火的李冰和李二郎一定就是都江堰的修筑者了?然而,在所有的史料中,对于都江堰的修筑者,几乎全部含含糊糊,隐约其词。在传说和史书中,蜀王、郡守、猎人,都成了都江堰的修筑者;从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关于都江堰修筑的传言竟然从未停止过。种种谜团笼罩着都江堰。在四川的民间传说中,也有两个人据说是修建了都江堰的,其中的一位竟然与古蜀第一任先王蚕丛长得极其相似。

二郎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二王庙供奉的李二郎塑像,顶盔戴甲,粉面无须,手执三尖两刃刀。这个造型,跟民间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描绘的二郎神形象并无太大差别,是一个威风八面的神仙模样。

除了李二郎,历史上被称为二郎神的人其实很多。诸如两晋时期斩杀汉水蛟龙的襄阳太守邓遐,斗神斩蛟、为民除害的许逊,隋朝斩水蛟平定水患的嘉州(今乐山市)太守赵昱等等。不难发现,他们其实有一个共性:即都是斩蛟治水,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慢慢神化,成了二郎神。历史上的二郎神,是一个跟水颇有关系的神灵。

二郎神的原型虽然不少,不过,历代文人墨客在都江堰二王庙题的匾额、楹联,却无一例外地把二郎神当作李冰之子李二郎来赞颂。蜀人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也喜欢把李二郎请来,其他大神大仙反被冷落在一边。李二郎在蜀如此受欢迎,据说也是因为二郎擒龙治水的故事。

据传说岷江里住着一条孽龙,经常有事没事翻来滚去。它这一滚,老百姓却苦不堪言,一时间地无收成,民不聊生;它还故意和人们唱反调,春天,百姓要插秧,它不肯给水;秋天,谷子快黄了,它又兴风作浪。

当时,梅山(神话里经常提到梅山,中国很多地方也都有叫梅山的,据说是神仙和妖怪居住的地方)上有七个猎人,尤其是排行老二的二郎本领最高。听说孽龙作乱,他们就下山擒龙。在灌县(今都江堰市),看到孽龙正在水中休息,七个猎人二话没说,跳进岷江,与孽龙搏斗起来。

双方恶战了七天七夜,也没分出胜负。到了第八天,二郎的六个兄弟全部战死,孽龙也筋疲力尽,负了重伤。二郎把孽龙拖到灌县,想一刀宰了它,老百姓说:“龙虽然坏,却还是杀不得,杀了以后怎么种庄稼呢?”于是,二郎拿了条铁锁链,锁在孽龙身上,把它拖到玉垒山,让它打了个滚,滚出一条水道,叫宝瓶口;最后把孽龙丢进宝瓶口上方的伏龙潭里,让它向宝瓶口吐水。为了防止孽龙再次作乱,老百姓还在宝瓶口下方修了一座锁龙桥。这样,都江堰的雏形其实就出现了。也就是这样,历史上第一个都江堰修筑者的版本出现了,蜀人都说,二郎修建了都江堰。

二郎神是蚕丛的后代?

蜀人供奉的二郎神塑像,双目纵立,高鼻梁,鹰钩鼻,额头上还有只眼睛;兵器叫三尖两刃刀。人长得奇怪,兵器也很独特。很显然,人是不能长成这个模样的。不过,却谁也说不清楚他为何是如此怪模样。

1986年,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和纵目人头像相继在三星堆遗址出土,它们的双目高高凸出眼眶,额头上还留着一个方孔。这些纵目的脸,据说塑造的是蜀王蚕丛。因为扬雄在《蜀王本纪》中就说,“有蜀候蚕丛,其目纵,始称王”。除了青铜器,三星堆还出土过一些玉璋,其中一些很特别,是三尖两刃的。

青铜大立人出土后,考古学家都觉得奇怪:为什么二郎神塑像跟蚕丛会有这么多相似之处呢?他们的眼睛,都是纵目的,额头上还有第三只眼睛;他们都是鹰钩鼻;二郎神的兵器,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绝无仅有的,偏偏三星堆出土的玉璋跟它几乎一模一样。这些只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难道修建都江堰从蚕丛王时代就开始了吗?

从汉朝开始,以泰山太守应劭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硬要把修建都江堰的功劳,记在秦朝头上,说都江堰是秦人修的,跟蜀人一点关系也没有。蜀地的老百姓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从蚕丛王开始,古蜀人就不断地与洪水作斗争,历时上千年,在蜀地老百姓口中二郎神传说,或许就是历代古蜀人治水的代表。而且成都平原自古河道纵横,水患频发,蚕丛从岷山下山迁移到此后,就不得不与洪水做斗争。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宝墩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的城墙,有专家认为就是为抵卸洪水之用。古蜀人世代相传着二郎擒龙治水的传说,认为都江堰是二郎的功劳。于是,他们就给二郎立座庙,抵制秦人。学者杨济中说,蜀人便把史书中记载的蚕丛王形象,附在了二郎身上,造出了这个奇奇怪怪的二郎神。《灌江备考》中甚至说:“二郎是蚕丛的后代,所以他也是纵目的。”

从此,蜀人便经常对外人说,都江堰是二郎神修的,并且二郎神的形象代代相传。留着蚕丛脸的二郎神,据说东汉末年开始出现,到了唐代,《二郎神》词牌名已唱遍大江南北了;北宋时,蜀人每年祭祀二郎神,要宰杀五万头羊。王小波李顺起义时,李顺还经常装扮成二郎神的模样,以增强号召力,蜀人见了,纷纷参军。

朝廷也只好尽笼络之能事,《龙城录》中说,唐太宗曾封二郎神为“神勇大将军”,唐明皇封二郎神为赤城王,后又加封显应侯。五代的时候,前蜀王衍出巡,百姓看见他,奔走相告,说二郎神下凡了。其实这大抵是王衍卖的关子。蜀地很多地方都出现专门供奉二郎神的庙宇。一时间,蜀地崇信二郎神成风。

二郎神为何姓“李”?

这个二郎神跟二王庙中的李二郎,不免让我们感到疑惑:传说中制服孽龙的是二郎,二王庙供奉的为何却是李二郎?李是什么时候加上去的?传说二郎与他父亲李冰一起修筑了都江堰,为何二郎修都江堰的故事那么完整,跟李冰却一点关系也没有?

其实,最早的二郎是梅山上的猎人,并不姓李,自然也不是李冰的儿子。其实在宋代之前,根本没有李冰有个儿子李二郎的说法。宋代的时候,理学家朱熹看到四川这边几乎处处都在祭祀二郎神,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李冰反被冷落,不由得惊呼:“二郎神割据了蜀地。”尔后,他又出面调和,在《朱子语类》中说:“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神怪,乃是他第二个儿子。”这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既可理解为李冰即是二郎神,又可理解为二郎神是李冰第二个儿子。不过从此,二郎神与李冰却第一次成为父子。

当时,科举考试都要以朱熹的著作为标准,他的话自然很管用,一般人都信。后代的史学家据此还杜撰了另一些说法,一说李二郎是李冰的女婿;一说李二郎是李冰的治水助手。从此,他们便成对出现在了史籍中。不过。蜀人对此却知道得一清二楚,他们却依旧不买朱熹的账,仍然相信都江堰是二郎修的,他们供奉二郎神,直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