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又称“莺歌”“唱英歌”等;发源于广东省普宁市、潮阳市,大概成形于清末民初(1850年左右产生,距今有150年左右);2006年,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歌舞”由来的三种说法: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
由古代傩舞进化而来。英歌舞脸谱一般是黑白、鬼脸,多显凶杀之气,以及英歌的队形变化即古傩舞的驱鬼动作等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表明英歌舞是古傩舞改造而来。受戏剧影响。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
可见闽地文化西渐是潮阳英歌形成的重要因素。再有,明朝时,戏剧、民间舞蹈为英歌形成条件之一。潮阳俗尚戏剧,有舞台、土台,也有做涂戏,唱英歌前身应是说唱,后来为游神赛会适合行进形成英歌这样情绪舞蹈。
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揭阳市普宁市、惠来县, 汕尾市陆丰市 ,潮州市潮安区,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区。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
英歌舞是舞蹈、武术和戏剧的交融。表演之间,将武的外延体现在舞的形式上,按舞功、威望敲定槌位以对号入座。英歌舞的脸谱,是依据我国经典名著《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而设计的。
而英歌舞,则是56个民族当中人数最多的汉族的舞蹈形式之一。他与其他的传统舞蹈不同,英歌舞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大型舞蹈的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的小木棒,而每个人手拿着木棒,相互之间敲击。
英歌舞传统的舞蹈动作和艺术图形,一般有“挑槌”、“拜年”、“洗街”、“布田”、“麦穗花”、“田螺圈”、“揽槌”、“眼镜框”等。在过去,除了舞英歌外,还有唱英歌,就是在舞的过程中还要伴唱。
英歌舞的由来是: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
1、英歌舞传统的舞蹈动作和艺术图形,一般有“挑槌”、“拜年”、“洗街”、“布田”、“麦穗花”、“田螺圈”、“揽槌”、“眼镜框”等。在过去,除了舞英歌外,还有唱英歌,就是在舞的过程中还要伴唱。
2、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
3、由古代傩舞进化而来。英歌舞脸谱一般是黑白、鬼脸,多显凶杀之气,以及英歌的队形变化即古傩舞的驱鬼动作等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表明英歌舞是古傩舞改造而来。受戏剧影响。
4、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 ,流行于广东的汕头、揭阳、潮州、汕尾 以及中国香港和泰国等地。潮汕地区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
1、英歌舞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汉族民间广场舞蹈和傩文化形态的延续,在延续中有一定变化,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渐演化为英歌舞,成为潮汕地区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民间舞蹈艺术。
2、尤其是潮州市。潮州市的英歌舞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年间。中国历史上能保留这么多年的文化,并不是很多,尤其是汉族就更少了。而英歌舞能在这么多年的历史变迁,时光流逝当中依然保留,也是我们中国的宝贵财产。
3、英歌舞,又称“莺歌”“唱英歌”等;发源于广东省普宁市、潮阳市,大概成形于清末民初(1850年左右产生,距今有150年左右);2006年,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