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学期,班里多了一位同学的名字总被同学重复提及——不是因为成绩最好,也不是因为运动最好,而是因为他把游戏当成了生活中心。高一这个阶段,本该是迷茫与探索并存的阶段,他却用一局局游戏来填补青春的空白,叛逆情绪也随之抬头。家长看到的是作业堆积、晚睡成习惯、对家规的挑衅;老师看到的是学习动机下降、专注力波动、课堂参与度下降。这样的轮廓并不少见,背后往往是成长压力、社交焦虑、时间管理能力薄弱等多重因素的叠加。
从心理学角度看,青春期的荷尔蒙和自我认同的追求让孩子更易寻求即时满足,而游戏提供的即时奖励机制正好满足了短期的快感。这种“先享受再克制”的模式容易使人陷入循环:用夜间的游戏来逃避作业压力,再因为熬夜而白天困倦、成绩下滑、叛逆情绪加剧。家长如何介入,学校如何协同,都是需要细致打磨的平衡艺术。
在日常互动中,应更多关注共情与沟通,而非简单的禁令。很多家长会突然拔高话题,“你不能再玩游戏”,这会引发孩子的对立情绪。相反,采用共同制定规则、共同参与的方式,会带来更多的合作与信任。例如,约定每天固定的学习+休息时间段,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逐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学校方面,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建立校园心理支持角、开展时间管理工作坊、以及邀请家长参加的“同伴互助小组”来降低抵触情绪。课堂上也可以引入少量的数字素养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滚动浏览和游戏时间之间的边界,以及如何把碎片化时间转化为稳定的学习节奏。
具体实操方法包括时间分块法、番茄工作法、以及清单式目标设定。比如将一天分为若干段:学习40分钟、休息10分钟、再学习40分钟,晚上固定一个“电子设备止步”时段。把游戏时间设定成可预测的奖励,而不是偶发的放纵。对一些高度依赖游戏的学生,可以尝试将游戏与学习内容打通,比如用解谜类游戏来练习逻辑思维,或用策略类游戏加强记忆与计划能力。
与朋友关系的修复也很关键。叛逆往往源自对被理解的渴望被忽视。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做一个“互钟互点”的朋友清单,记录彼此的喜好、共同活动和对未来的一个小目标。社交群体的归属感对减轻游戏依赖有奇效,参与学校社团、义工活动、体育队甚至线上线下的学习小组都能带来正向反馈。
在某次讨论“如何管理时间与欲望”时,大家的讨论像开麦一样热闹,有人提出一个现实的工具,突然被另一个同学拉回正题。之前老是苦恼怎么管理外区Steam小号,直到被朋友安利了七评邮箱(mail.77.ink)。用它注册就省心多了,访问没限制,语言看不懂还能直接翻译,关键换绑也简单,折腾账号交易啥的没啥后顾之忧
下一局,真正的胜负是不是在于你愿不愿意把手中的游戏暂停,看看屏幕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