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在于大家的各种探索。说到腾讯正在开发的许多手机游戏,例如国王的荣耀等等,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有些人都将它们视为娱乐生活的一部分。毕竟,此类游戏具有很高的社交性,玩家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甚至是陪伴他们生活的朋友。
但是,王者荣耀,刺激战场或这两款游戏的成功,再到腾讯看到mmo手机游戏市场一片大好,最近都推出了这样的新作品。腾讯再次创造了手机游戏《我的起源》的又一次爆炸!作为“沙箱” MMO手机游戏,“我的起源”由Perfect World开发并由腾讯游戏发行。它致力于为玩家创建一个科幻开放世界,让他们相互竞争和合作,并拥有出色的跨年龄体验。
我的起源游戏背景介绍,当文明降落在一个崭新的星球上时,人类将如何在仅剩的力量下继续生存,并探索这个大陆的秘密,恢复文明?从石器时代,原始部落,工业革命到技术时代的不断发展,需要每个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巨大的世界地图和丰富的资源种类将带来全新的免费探索体验,以及神秘的隐藏任务和冒险等着您!
听说肯定有很多网民开始对“我的起源”游戏产生兴趣。然后,让我们走进“我的起源”世界,享受一个新的世界!“我的起源”是一款沙盒MMO手机游戏,致力于为在线竞赛和协作创造一个科幻开放世界。游戏世界将基于成千上万的人的网络,并支持多人在线竞赛。通过收集资源,玩家可以体验一系列综合建筑,同时创建一个独特的家,同时分担沉浸式生存的压力。此外,可以捕获和开发地图上的所有动物,并成为玩家的强大伙伴。玩家还可以通过仿生技术提取动物基因,并利用动物的遗传特征生产更先进的设备和武器。
如今,00后已经开始步入职场了。作为前浪,我老人家匍匐在松软的沙滩上,回头看,一群欢快的愣头青正充满理想、满怀信心地前进。我忍了又忍,还是没忍住,决定做一件我年轻时最讨厌的事:给年轻人上一课。
当年,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坚定地认为,活出自我是首要目的,绝不甘心被这个社会驯化。结果可想而知,我怂了,甚至开始站在公司角度思考问题。体会就是,社会是个大染缸,公司是个小染缸,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要做的事就是对员工的驯化,让员工成为公司的“人力资源”,为公司创造价值。如果有个愣头青信奉康德,一定要认为人是目的而非手段,那么他可能不适合职场生存。想在公司混得风生水起,就要搞懂公司驯化员工的道理。如果坚持做自我,从事艺术家、网络主播之类的自由职业是相对好的选择,但同样逃不开社会大染缸的洗礼。就算你的画妙笔生花,但若无人欣赏卖不出去,最终还是要被饿死,唯一的出路是向社会低头,画点群众喜闻乐见的。所以,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两个字:认怂。
为了把公司驯化员工道理讲明白,我们看一看人类是怎样驯化动物的。动物们不但生存空间被人类挤占了,有些动物更是受尽了人类的奴役,干重体力活,甚至被人类杀害,加工成各种肉制品。公司虽不至于奴役员工,但驯化员工的方法类似,美其名曰“与公司共同成长”。可换个角度想,如果员工没有利用价值,或价值很小,公司愿意与他共同成长吗?早开了。
地球上共有大约 320 亿只家养动物。人类驯养动物,主要是出于这么几个目的:提供肉类、奶脂、肥料以及拉犁。今天人通常从牛、猪、羊和鸡那里得到大多数动物蛋白。能产奶的哺乳动物,主要有牛、羊、马等等,相比于把动物杀来吃肉,人们从奶中得到的卡路里要多好几倍。站在农业角度,动物的粪便可以用作肥料,即使现代工厂生产的合成肥料,原材料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动物的粪便——尤其是牛的粪便。而且牛、马、水牛等动物,还用来拉犁、拉车。动物的皮毛可以做成衣服,公鸡还可以起到闹钟的作用,狗可以看家护院。总之,人之所以驯养动物,是因为它们有利用价值。所以,混职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搞明白:你的价值是什么?
人类从农业文明开始之后,就尝试驯养各种动物。可是全球只有14种大型哺乳动物被成功驯化。而且这14种驯化的动物中,有13种都出产在亚欧大陆,美洲只有一种,就是羊驼,这货除了可以吃,还能提供一些毛绒和皮革。由于羊驼力气小,不能骑乘也不能拉犁,作用不是特别大。由于美洲没有马,所以面对欧洲铁骑,势必战斗力低下。这不是说,非洲和美洲的原始祖先不去驯养动物,这是个运气问题:不是什么动物都是适合驯养的,同理,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职场生存。从动物角度看,适合人类驯养的动物,需具备如下特征:
1, 动物吃得不能太多,而且不能挑食,最好吃素。一般来讲,食物转化为动物身上的肉,只有10%左右。即生产1斤的牛肉,需要10斤的草料;如果要生产1斤的食肉动物,就需要100斤的草料,这明显亏本,所以人们不会以吃肉为目的驯养肉食动物。另外,有些动物过于挑食,比如熊猫、考拉,只吃一种东西,这会提高饲养成本。
2, 人类驯养动物的第二个特征是,动物的生长速度要快。这就把大猩猩和大象给排除了,虽然它们都吃素,绝对不挑食,而且身上的肉也多。但是它们需要15年时间才能长到成年身材,人类没有这个耐心,所以它们不适合驯养。
3, 驯养动物的第三个特征是,动物们要适合圈养繁殖。圈养,就必须是群居动物,不能有领地意识,而且要适应在众目睽睽之下性交。当年印度莫卧儿帝国的一个皇帝圈养了1000头猎豹,因为猎豹的狩猎能力比狗强多了,但是想要使猎豹在圈养中繁殖,难度太大。
4, 驯养的动物,必须性情温顺。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灰熊。熊肉是昂贵的美味,灰熊体重可达1700磅,它们主要吃素,而且食物范围很广,它们生长的速度也比较快。问题是,灰熊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较长时间地圈养,灰熊可能会自杀。另一种动物是非洲野牛,它很快就能长到一吨重,但它却脾气暴躁,人类控制不了,所以不适合驯养,正确的做法是在它小的时候杀死吃掉。同样,河马也是这个问题。河马每年杀死的人,比非洲的任何其他哺乳动物(甚至包括狮子)杀死的人都要多。还有就是斑马,它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长大后脾气及其暴躁,最讨厌的是,咬上人不松口,而且坚决不能对他使用套索。
总之,动物能否被驯养,条件比较苛刻。能在职场上如鱼得水的员工,也需要具备上述驯化动物的一些特征。首先,要成本低、产出高,也就是公司的净收益必须为正,赔本的买卖公司不会做。另外,如果员工的个人意识太强,是个刺头,会增加公司的管理成本。一只猎豹和一群狗,公司会选择一群狗。第三,员工成长要快。公司会付出必要的培养或培训的成本,但必须可控。公司不是学校,不是人才的摇篮,不会给员工太多的成长时间,优胜劣汰是生存法则,员工和公司都要遵守。
接下来,我们看几个成功被人类驯化的动物,对于职场小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先说狗。目前地球上有大概有4亿只狗,相比于狗的近亲,灰狼只剩20万只,可以说,狗是进化是非常成功的。这主要得益于狗选择了非常成功的生存策略:依附于人。虽说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狼活得自由洒脱,桀骜不驯,可从种群数量看,狗比狼多出了2000倍!到底是桀骜不驯,还是摇尾乞怜,是放荡不羁,还是狗仗人势,站在大自然的角度,种群数量才是最关键的指标。当然,狗也足够努力,狗除了能狩猎、能战斗,还能放哨。另外,狗还会各种讨好人类,甚至到了放弃自我的地步。从狗的外形上来看,人类喜欢什么样,它就给你长成什么样,小的有茶杯犬,大的有德国黑背,狗可能地球上外观差异最大的物种。而且,经过人类的繁育,狗也具备各种功能,有狩猎的,拉雪橇的,缉毒的,还有导盲的,同时,狗也最能体贴人类情感,能跟人类良好地沟通,所以也从人类那里得到了很多照顾,于是也更容易生存下来。
但是,也有人认为,狗是牺牲了自由、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这一切,鄙视狗。中国文化里,狗多是用来骂人的,这是对狗的偏见。职场当中,狗的适应性需要我们学习。正如生存竞争中,物种采用什么样的生存策略不重要,活着就是关键。比如熊猫,这家伙的生存策略更另类,除了卖萌啥也不会,而且还挑食。可就卖萌这一项,就足以征服人类,还成了国宝。狗的策略,在价值上我们暂时不予评判,但是在事实上,狗成功了。
说完了狗,再说说鸡。现在全球有大约10亿只绵羊、10亿只猪、超过10亿只牛,更有超过250亿只鸡,而且是遍布全球各地。家鸡是有史以来最普遍的鸟类。还是演化的标准,成功与否就在于DNA的拷贝数,所以鸡也是相当成功的物种。跟狗一样,鸡的成功,也是因为成功地嵌入了人类的生活。同时,人类对鸡的依赖程度也是相当的高,它是人类最重要的蛋白质源,而且其重要程度之大,甚至可以影响全球经济或国际政治。比如2012年,墨西哥因禽流感,捕杀了上百万只鸡,导致鸡蛋价格飙升。人们纷纷游行抗议,要求政府下台。这次事件被称为“鸡蛋大危机”。
其实,在人类驯养鸡以前,鸡牛X得很。鸡的祖先生活在亚洲丛林,这家伙敏感警觉,身体强壮,而且飞行能力很强,跟现在的鸡相比,完全是判若两鸡。由于鸡的三个巨大优点,最终被人类驯服。第一是在吃食方面,正好与人类互补。鸡可以不吃人类的食物,却非常喜欢杂草、谷子壳,还有农作物或者腐肉上的虫子,这些恰好都是人打算丢弃和除去的,鸡正好给人类当了清洁工。另外,鸡是一种非常恋家的动物,很少远离住所,能自己知道回家。作为驯养动物,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品质。并且,鸡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寒冷的雪山、热带的雨林、干旱的大漠、潮湿的海岛,鸡都能生存,所以非常适合跟着人类迁移。即使人类将来移民火星,只能带一种动物,首选还是鸡。第三,鸡的生活作风极不检点,无论公鸡母鸡,疯狂热爱交配。这正中人类下怀,你愿意生,我就愿意养。而且生得越多,越利于人类培育,没过多久,鸡就成了现在的样子,吃得少、长得快、肉还多。
不难看出,鸡的成功带有运气因素,鸡的性格和习性刚好与人类匹配。混职场也一样,在一个公司不适应,也许换到另一个公司就如鱼得水。但是鸡始终没有忘记,它能为人类做些什么,如果百无是处,人类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鸡身上的,到时候,鸡只能自生自灭,换个角度看也许是好事,但种群数量绝不会如此之多。
最后再说说马。现知最早的马,是始祖马,距今5千万年。始祖马体型不大,与狐狸相似,身体结构与现在的马也大为不同。马之所能被驯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马对于人类战争起着重要作用。骑兵打步兵,无论在速度上还是力量上,都有着巨大优势。马匹参加人类战争,是从公元前4000年左右就开始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骑兵在军事上的支配地位才结束。
如果刨除战争用途,马这种动物其实不经济。马肉的口感、出肉率、产仔率,以及毛皮质量等都比不上牛羊。马有虽有一些运输和拉车的能力,但在庄稼上耕作效率,还是不如牛。所以,马除了跑得快,没有其他本事。而且,马还有个臭脾气,性子烈,远不如牛羊温顺。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马没有牛羊的反刍系统,能吃又能拉,而且是一直吃,一直拉。晚上也得吃,所谓马无夜草不肥。此外,马粪酸性大,不仅不能当做肥料,还祸害地,负作用不小。算经济成本,养活一匹马的草场,大约能养活几十只羊。若不是战争的需要,还有给贵族骑乘等等用途,养马的成本其实很高。
所以,马是典型的一招鲜吃遍天。程咬金尚有三板斧,马只有一板斧。不言而喻,除非在职场上拥有不可替代优势,否则保持个性不见得是理性选择。但最终,马还是被驯化了,带上了马鞍和马镫。
驯化动物,无非是让其服从人类的意志,然后融入人类的生活。作为动物,要做的主要是两件事:提供价值与服从。站在进化论角度分析,能与人类绑定,并接受驯化的动物,在基因传递效率和数量方面是成功的。需要注意的是,进化不涉及道德和价值判断。职场对员工的驯化也是如此,对于做自己和认怂,我们不做价值判断,只论事实,服从、配合、甚至钻营、迎合,将带来可观的职场利益。至于守住底线,不成为自己讨厌的人,不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则需要以道德和法律作为量尺。
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生命的存在有什么意义?”现在的人们普遍接受存在主义的观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生命本无意义,不存在任何先决的意义,我们活着就是要去创造出这个意义。从这个角度说,意义是主观的,人自己定义的。这样一来,生命的意义就变成了每个人自己的观点。
生命是否有意义?这个意义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先看看动物。
几千万年前,当一只恐龙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它可能看到活着就是猎食、争夺配偶、晒太阳、享受,有什么意义?生活本身就是意义。它也会看到所有的争斗也好、配偶也好、美味佳肴也好不过如此,几千年后不过一堆粪土。存在只是存在而已,没有意义。它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好好地存在,而不是空费脑筋地想什么存在的意义。除了发疯,它不可能想出什么结果。于是,这只恐龙同我们现在的许多人一样,看看眼前、看看周围、看看历史、看看未来,得出结论:生命不存在什么永恒的意义。
几千万年过去了。当年的恐龙打破脑袋也想不到,自然界一种神秘的力量使地球上出现了智慧生命——人类,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生物的物种。只有人类才有可能真正思考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
恐龙看不到它存在的意义。可是,假如没有恐龙的存在、没有地球上数亿年数以亿计的其它生命的存在,人类是不可能出现的。过去存在过的生命,无论恐龙也好、三叶虫也好、剑齿象也好,它们的存在看起来好像除了生命本身以外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它们决不是存在就存在了、死去就死去了、毫无意义,它们的后代不断地进化才有了后来更高级的物种,直到产生人类。
无机世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熵增的过程,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无机世界将趋向更加的无序和混乱,最终达到热寂的平衡。而有机界生命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熵减的过程,是一个趋向更加有序的过程。生物进化是熵减过程的具体体现。熵减的力量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生命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实现这个熵减的过程、向更有序更高级更复杂的方向发展。没有生命的存在,熵减过程不可能发生,熵减过程只有通过生命才能实现。同时由于熵减力量的作用,生命的进化和有序发展也是必然的。
到底是什么力量使生物从低级向高级进化并最终产生了人,也就是什么力量促成了熵减过程,目前仍不清楚。达尔文的进化论有两个要点: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进化是一个事实。二、进化的机制是自然选择——生存竞争,适者生存。关于第一点,科学界没有什么异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地球上的生物具有同源性,即所有的物种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目前利用生物DNA和蛋白质分子的序列可以分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化石研究表明,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越古老的生命越简单。然而,对于第二点,自然选择虽然可以解释生物的适应现象和变异现象,却无法解释生物是怎么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
自然选择可以解释为什么恐龙灭绝了,哺乳动物却活了下来,却不能解释为什么活下来的哺乳动物一定比恐龙更高级。按照自然选择理论,假如地球的环境非常稳定、永不变化,生物就会完全适应地球上的所有环境而不必发生进化。这是不可能的。一定存在着另外的进化机制,这个机制使得生物必然地从低级向高级进化,而不是单单适应环境。
没有生命的存在,就没有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产生。这个生命的意义超越生物的个体和一生,超越生物个体之外而存在。不论生物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都不能阻止进化的进程。所有的生命不过是整个生命进化历史长河中的一环。
动物生命的意义是进化——实现熵减过程,人类生命的意义也是如此,只不过对人类来说,实现熵减过程的方式有所不同。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有智慧,这个不同根本地改变了人类和整个世界。虽然我就像几千万年前的恐龙一样,打破脑袋也想不出几千万年后发生的事,但我可以根据现有的发展趋势作一些预测。
动物实现熵减过程的方式是进化,这靠进化机制起作用。进化的机制深藏动物体内,无论动物愿意与否,都要朝着进化的方向发展。
对人来说,实现熵减过程的方式不是自然进化,而是靠人类自身改造世界的能力。动物只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人却有改造环境的能力,自然进化在人这里到达终点。虽然进化机制仍发生作用,但人的进化将主要靠科技进化,而不再是缓慢的自然进化。
对人类来说,熵减过程是通过社会发展来实现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相当于生物的进化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社会一直在朝着更有序更完善的方向发展。从两千多年前人类有文字记载开始,人类的历史记载了人怎样从物质匮乏走向物质丰富、怎样从人口稀少走向人口众多、怎样从疾病走向健康、从愚昧走向文明、从专制走向民主、从无知走向科学、从算盘走向电脑、从步行走向飞机、从战争走向和平,其中绝大多数是最近才发生的。这说明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是一个加速的过程。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使世界更完美的过程。
人类幸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人类幸福就谈不上社会发展。社会发展首先是为了人类幸福,但社会发展不仅包括人类幸福。人类幸福可以是静态的,而社会发展则是动态的过程,静止就意味着死亡。社会发展的含义是:探索和改造宇宙自然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类生存;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改进社会制度和结构使之更有利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的幸福;增强人自身的能力,产生超人;使整个世界更符合理性、更理想,朝着完美的极限前进。
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动物不能扭转进化的方向,人也同样不能扭转社会发展的方向。进化不依赖个别的动物,社会发展也不依赖单个的人。尽管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复杂的、不平衡的,个人、民族、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冲突,发生战争、流血和破坏,但人类从错误中学习,总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这就象河流千回百转最终还是要流向大海。
社会发展时快时慢,有时甚至可能停止和倒退。人类仍然面临着核战争、环境污染和破坏、气候变暖、森林消失、沙漠化、人口爆炸、吸毒、爱滋病、恐怖主义的威胁。尽管核武器已经裁减,但目前剩下的核武器仍然足以毁灭全人类。尤其是环境的破坏和武器杀伤力的提高,是否意味着人类正在走向与有序发展相反方向的混乱和毁灭?环境破坏和核武器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是会给人类带来毁灭,但人类并不是没有能力控制环境的破坏和核武器的使用,实际上正是人的理性和克制才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全面核战争的爆发。所以,以上种种威胁的所可能导致的毁灭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避免的必然方向。
很多偶然性的因素也会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假如希特勒晚二十年出生,或等待研制出核武器以后再发动世界大战,人类社会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同样,假如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没有全世界殖民地的全面解放,世界可能仍然是白人统治的殖民时代。但是,尽管有这些偶然因素,尽管历史有可能倒退,尽管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社会前进的方向并不会改变。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破坏,但战争之后常常是社会大发展。即使是破坏性极强的蒙古人征服战争,也没有摧毁一切,世界照样前进,太阳照样升起。只要人类仍然存在,社会就会继续向前发展。无机界是一个熵增的过程,而有机界是一个熵减的过程,其主要表现在生物的进化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生命的存在不过是为了实现这个过程。否定生命的意义,就必须否认生命界是一个熵减的过程、否定进化论、否定人类社会一直是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显然是与事实相违背的。然而,由于存在主义的影响,很多人仍然否认生命有意义,认为意义是人所赋予的。
不错,意义是人所赋予的,自然界任何东西就其本身来说都没有意义,除非人赋予其意义。一块石头有意义吗?没有。石头就是石头,没有意义。然而,当我们用这块石头来盖房子时,当我们用它来雕刻时,或用它来作为宝石首饰时,这块石头就有意义了,其意义是从其用途而来的。例如,当石头用来盖房子时,石头在我们眼里就是建筑材料,石头的意义就是建筑材料。
意义是相对于其自身之外的世界而言的。一块石头的意义是相对于人、地球、或任何其它东西而言的,石头对于其本身无所谓意义。石头有意义就是对于人或其它东西有用处、有关系,没有意义就是对于其它东西没有用处、不发生关系。一个与我不发生任何关系的东西,对于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而与我有关系、对我有用的东西,对我来说,则是有意义的。的确,这个意义是人根据需要所赋予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纯粹就生命来说,象石头一样,也可以说生命是没有意义的。然而,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没有生命就没有进化,生命对于进化是有用途的,生命是进化的载体。如果没有过去生命的存在和进化,就不会有现在的生命。所以,过去的生命对于现在的生命是有用的、有关系的,因而是有意义的。同样,现在的生命对于将来的生命也是有意义的。过去的人们创造了我们现在所享受的物质文明和社会文化,他们的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过去的人们的努力,我们决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同样,我们的生命对于我们的后代是有意义的,因为没有我们现在的存在和努力,也不会有人类社会更美好的将来。
不同的用途、相对于不同的其它物体,生命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对于基督教来说,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造人及一切万事万物是有他的目的的,所以生命的存在是上帝的意图。对于上帝来说,人生来就是实现上帝造人的目的,人生命的意义就是完成上帝的使命,这就是不同的生命意义。
对于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意义也可以说有意义,就看怎样使我们更好地解释世界。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推翻了统治人们思想千年之久的常识“地心说”。可是,我们知道,运动是相对的。相对于太阳来说,地球围绕太阳转,然而,相对于地球来说,却是太阳围绕地球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以地球为主体,说太阳围绕地球转并没有错。为什么我们非要站在太阳的立场上说话?况且这与我们的生活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相悖的。那么,为什么“日心说”比“地心说”更有意义呢?
假如我们仅仅考虑太阳和地球,那么“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没有错,都是正确的。然而,假如我们还考虑到其它行星,那么“日心说”比“地心说”能够更好地解释其它行星的运动。按照“日心说”,所有的行星包括地球都在围绕太阳的椭圆形轨道上运动,其理论非常简洁明白。而按照“地心说”,行星的运动非常复杂,而且矛盾之处极多。所以,“日心说”比“地心说”更有意义是因为能够更好地解释说明世界。同样,说生命有意义也是为了更好地解释说明世界,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发展进化的过程。
假如说人的生命没有意义,对于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没有用途、不发生关系,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生命对于亲人朋友都是有价值的,对于我们来说,他们的生命当然是有意义的,失去他们,我们会感到悲痛。而且我们正是从这些关系中感受到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假如人的生命没有永恒的意义,那么当我们死后,我们的生命对于后人就没有用途、不发生关系,这从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显然也不是事实。如果我们死了便灰飞烟灭、不会对后世产生影响,我们的后人也将和我们一样永远生活在原始社会,甚至根本不会有人类产生。
假如说人的生命没有意义、每个人赋予自己生命任意的意义,人只为今生今世活着,死后万事皆空、一切都没有意义,就像路易十六所说的“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那么,由于每个人所赋予自己生命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可能是相互冲突的、不稳定的,由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将是漫无目标的、忽东忽西的,全凭人们对于意义的理解,这样的结果不可能产生稳定一致的前进方向,社会不可能持续向前发展。这与人类社会发展史是相矛盾的。
而假如我们说生命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更好地认清生命在有机界进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识到进化发展的趋势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更好地理解在持续进化发展的生命长河中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其中小小的一段而已。
生命的意义或人生的意义是人们常常谈论的话题,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总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仔细考察人们找到的意义,可以看出与上面分析的从进化发展的角度总结出的生命意义是吻合的。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那些伟人、那些为人们所怀念和称颂的人、那些被认为实现了人生意义的人,都是对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的人;而历史上那些坏人之所以是坏人,就是因为他们被认为是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作用的人。这个衡量的标准藏在人们心底,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功过是非日益明显,就越发清楚。这就是历史的公正性。科学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科学家发现了自然规律,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对政治家、君王的评价也是如此,君王的统治如果使人民的生活不幸,使社会发展停滞或倒退,那一定不是好君王。战争一般来说意味着破坏,但站在历史的立场上,从人类整体的角度来看,过去的战争对整个社会而言并非是坏处。很多战争是以先进打败落后,促进了统一,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这就是征服者、军事家能够得到肯定的原因。
可见,人们通常所说的生命意义或人生意义实际上就是隐含地从生命进化发展的角度说的,是天然的生命意义的不自觉、潜意识的流露,是熵减力量的自然体现。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在人出生前,人没有先天固定不变的本质,所以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可是,从进化发展的角度看,人在出生前就已经决定了人的生命是实现熵减过程的载体和工具,人的本质先于存在。既然存在着先于存在的本质,那么人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就是其本质。
动物只要生存繁衍了,就实现了它存在的意义。进化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并不需要动物去努力。对于人来说,并不是只要生存繁衍了就实现了存在的意义,而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没有人的努力,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把人生的意义依附于一定的事业和成就。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有的人努力奋斗了,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从人类总体来说,努力的过程和失败的尝试都是有意义的。
人活着并不一定要有意义,但如果能够有意义,人会活得更充实。人不是为社会而活着,而是为自己活着,然而,人又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因为人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常常是不自觉地促进了社会的前进,使我们的后人也因为我们的努力而生活得更好。
生命活动的奇迹,是具体事物维持自身存在的作为。这种作为,由非生命个体维持自身存在的幕后,转向生命个体维持自身存在的前台。事实上,任何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都会具有某种适应和改造自身存在环境的能力,这一点,就是生命个体具有适应和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能力的存在论根基。问题在于,如果说非生命存在、微生物、植物对于自身外在环境的适应和改造是被动的、消极的,那么,动物及其种群对于自身外在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则是逐渐走向主动的、积极的。 这即是说,当生命的繁殖、演化推进到动物个体及其种群的生命存在阶段,生命力的推动作用使得动物个体及其种群具有了一种全新的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生存能力。这个能力,就是动物个体及其种群所具有的、独特的本能作用力——亦既无意识作用力、或者前(潜)意识作用力。
我们说任何具体事物都具有改造环境和适应环境的基本能力。就生命本身而言,当生命个体在数量上超过的一定的程度,生命活动就会显示出它的种群效应。这种种群效应,在一定的规模、范围和限度之内有利于生命活动的发展和推进;而当生命个体的数量少于或者大于一定的规模、范围和限度,则生命活动的种群效应就会限制甚至摧毁生命个体及其种群的存在。在这里,生命活动的整体规模和外在环境共同构成了生命存在的生态系统。生命个体的存在、敷衍、生息都在整体的生命活动的生态系统之内展开、进行。外在环境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限制生命活动的范围、广度、以及生物种群的扩大;一方面可以促进生命活动的范围、广度、以及生物种群的扩大。科学研究表明,在地球上,在生命运动发展的头30亿年的时间里,表面上看,生命运动到处显得无声无息,落寞静寂。但是生命运动的初级型态,为新的生命个体的存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大约在7亿年前左右,生命运动会动,使得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海生植物。后来,它又使地球上产生了第一批海生动物。大约4亿年前左右,陆地上开始有了植物,随后,陆生动物也出现了。不久,昆虫开始在天空之中飞翔,至此,地球的景色已经由于生命个体及其生命活动的存在日益变得丰润起来了,秀丽起来了。在以后的历史岁月中,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大量的生物种群产生了、发展了、进化了。然而,问题在于,随着生命个体的大量产生和繁殖,不同生命个体之间,不同的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日益变得复杂起来,激烈起来。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相互依存的生物运行机制产生了、相互竞争的生物运行机制也与此同时产生了。正是在这种双重的生物运行机制的作用之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法则也相应地产生了。至此,生命运动的发展和进化一方面出现了任由生命个体自我发展、自我选择的生物进化格局;另一方面又出现了由外在的自然环境来决定的优胜略汰、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格局。而正是在表现为生命个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两种生物进化格局的相互作用之下,动物出现了,而且,在动物界,一种叫做本能运动的独特的动物运动形态由此应运而生了。从此,特定的动物个体之间多了一份相互促进和限制。
动物个体及其种群的产生和出现,表面上看顺理成章、自然而然。问题在于,这种运动本身充分地展示了客观世界的一种运行规则。这种运行规则,就是哲学理论体系之内重中之重的对立统一规则——也就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运动学说。对立统一:核心的讲,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存在着即相互吸引、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关于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后面专门需要谈论的话题。我们说生命运动通过遗传和变异即保持了生命运动的稳定性、又增加了生命运动的多样性。这种稳定性和多样性,不但使得生命运动具有了自身的生态系统;而且,它是动物个体及其种群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源泉;随着动物个体及其种群的进化,生命运动建立起了专属于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的生态链。所谓生命运动的生态链,就是生命存在以生命存在为基础、为条件——其中一部分生命存在为另一部分生命存在提供基本的环境保障、基本的物质来源、甚至于基本的安全保障、如此等等。动物的出现,生态链的建立,即推进着生命活动之间的联合、协作,又推进着生命活动之间的排斥、斗争。也就是在这种大家称之为丛林法则的促进、调整之下,生命种群继续进化,并且在此基础上有了动物个体及其种群所具有的感应能力、应激能力、记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主观行动能力这一系列动物个体及其种群所具有的本能机制。
对于动物个体及其种群来说,本能机制的建立,意味着动物个体及其种群具有了一种超越于非动物个体及其种群的生存优势。就在这种优势的推动之下,越是本能机制高超完善的动物,就越是能够居于生物生态链的顶端,就越是能够保障自身的生命存在。而在种群与种群之间的竞争过程中,表现为种群之内团结、互助、协作的种群效应越强,则种群的存在优势越强。这种种群之内团结、互助、协作机制的发展过程,就是动物种群的社会化过程。动物进化的历史表面,个体优势越强的动物种群,越是不需要自身种群的社会化,比如老虎、狮子;个体优势越弱的动物种群,越是需要自身种群的社会化,比如牛、羊、梅花鹿,以及古猿。而且,事实表面,老虎、狮子的本能,属于强力、霸权型一类的本能;而牛、羊、梅花鹿,以及古猿一类的本能,属于柔弱、智慧型一类的本能;至于两者完美搭配的,也就是即具有霸权、又具有智慧的那一种类型的动物有没有呢?会不会产生呢?这样的类型,人属于吗?
如果说生命运动是自然运动创造的一大奇迹,那么,本能运动又是生命运动创造的一大奇迹。如果说生命运动使得生命个体及其种群具有了内在地掌握自身运动的生物功能,那么,本能运动则是使得动物个体及其种群具有了依赖于外在环境的变化去确定和掌握自我存在、自我运动的自主功能。本能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特定的动物个体及其种群具有了可以主动选择环境、主动适应环境、主动改造环境的生物功能。随着本能运动的产生和发展,特定的动物个体及其种群一路由弱到强,由低级到高级,逐步确立起了日益完善的独立自主、自求生路的动物本能的运行机制。这种动物本能的运行机制,使得特定的动物个体及其种群可以主动依赖于自身所掌握的外在信息辨别食物、逃避天敌、寻找配偶。本能运动的产生,意味着特定的动物个体及其种群在其不断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地产生了一种相应地接受特定的外在信息并且依赖于这种特定的外在信息使自身产生出相应的行为反应的本能效应。总体来说,本能运动前后分别经历了以下四个循序渐进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应激性能力的发展阶段:应激性可以说是某些植物和决大部分动物所具有的特性。对于动物来说,应激性是指动物个体在接受到外界刺激时所产生的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机体反应。应激性可以使得动物个体能够趋利避害和趋吉避凶。对于动物来说,应激性与活动性是动物个体对外在刺激的本能反应。这种本能反应,表现在动物个体对于温度的变化、压力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土壤、水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等,都可以做出相应的刺激和反应。当动物个体感受到上述变化,就会做出有利于保持并维护动物个体机体的稳定、同时维持动物个体正常的机体反应。对于动物个体及其种群来说,不同的动物个体及其种群具有不同的应激反应能力。第二阶段,反射能力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动物个体具有了那怕是最简单的神经系统。动物个体依靠自身那怕是最简单的神经系统接受并处理各种各样的外来信息,而且,不同的动物个体之间也同时具有了相互沟通、交流信息的意识本能。这些意识本能,可以使得动物个体依赖于自身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对于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作出各种各样合理的反应、行动。这种意识本能,无疑很大程度地增强了动物个体及其种群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的生存能力。第三阶段,条件反射能力的发展阶段:进入这个阶段,动物个体不但具有接受外在信息的意识本能,而且具有了储存外在信息的意识本能。储存外在信息的意识本能,就是动物个体的记忆功能。条件反射的意识本能,可以使得动物个体依靠特定的信息来源和特定的信息媒介掌握和调解自身的内在机体运行,从而为自身接下来的外在行动做好准备。建立在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动物个体及其种群的生存机制,就是动物个体及其种群具备了可以依靠后天的生存努力所积累起来的信息、经验进行生命活动的生存模式、行为规范。条件反射的神经系统反应机制,使得动物个体的大脑具备了相应的感知和记忆外在信息的意识本能。这种意识本能,使得特定的动物个体及其种群具有了特定的主观本能、主观意志。当本能运动进入第四阶段,也就是动物个体及其种群进入了具有了形象思维、经验判断的能力的阶段——与人相比,这种能力只能说是处于萌芽阶段。这个时候,动物本能意识的思维活动产生了。比如大象、海豚、类人猿,这些动物都相应地具备了自身极为丰富的各具特色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些动物种群的形象思维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动物个体及其种群具有了加工、整理、选择后天的生存经验的意识本能。所谓鸟语花香,我们不能保证大象、海豚、类人猿就没有简单的沟通语言、沟通媒介。对于简单的主观经验的加工、整理、选择,就是思维的产生,就是智力的萌芽。
附: 人类意识的自然逻辑
从自然运动到社会文化
上一篇. 生命运动
下一篇. 智能提升与社会进步
何为生命?何为进化?
大千世界蕴含着,养育着数以亿计的生命。各种生命也为了适应环境,改变自己。正是这一次次蜕变,让世界上的每种生物得以延续,生态得以平衡。
小学课本上有一篇课文,我到现在印象也很深。标题是《恐龙在我们头上飞》没错,现在的鸟就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季强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证明了这一观点,恐龙真正意义上并未灭绝!可见,进化对于生命的力量之大,意义之大。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这也就说明了,现在的一种生物也可能在将来分裂为多种生物,谁知道未来“界门纲目科属种”后面会不会再加个什么。 反之,有进化就有退化,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或人为的改造,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有可能因环境而不得不退化为原本的细菌状态!
举个例子,猫科动物分为3亚科,猎豹亚科、猫亚科、豹亚科,共有14属40种。猫亚科就包括我们平常所见到的一切宠物猫,流浪猫。而这四十种“猫”在距今余约4800万年前是同一种生物,距今约6000万年前,如今的所有食肉动物(包括猫科动物、熊科动物、犬科动物、鬣狗科动物、鼬科动物等)的祖先——小古猫出现。再往前追溯,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我们和地上爬的蚂蚁,水里游的鲸鱼是一个祖先!
从猿到原始人再到现在的我们,这些在课本上顺理成章,可认真想想,这尾巴,毛发的消失,骨形状的改变,谈何容易。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生命的进化,让体内细胞的基因发生如此大的改变?为什么现在的猿不会进化成人?为什么人进化成现在这个智力就停止进化了?
无数个疑问在我心底产生。虽然这个世界我们不可能了解透切,但探索它的过程是美丽的,只要我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用最友好的好奇去探索这个世界,大自然定能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方舟》生存进化游戏中,羊在被驯服前吃菜饼,被驯服后吃各种蔬菜水果。蔬菜蛋糕配方:蜂蜜2个,树脂4个,胡萝卜2个,玉米2个,土豆2个,兴奋剂4个,纤维25个,水。
方舟:生存与进化是通配符工作室公布的一款生存游戏。
《方舟:生存与进化》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一群男女在岸上醒来后,发现自己在一个布满恐龙的神秘小岛“方舟”上。
除了狩猎、资源搜索、建造物品、种植、科学研究、调查技术和建造房屋以抵抗炎热的白天、寒冷的夜晚、多变的天气系统、危险的领域和潜在的敌人,玩家还必须面对其他玩家扮演的幸存者,合作或互相残杀。
还有80多种恐龙和其他史前生物。玩家可以驯服这些巨大的生物,并用它们来对抗更强大的敌人。
当然,恐龙在岛上并不是危险的生物。其他玩家也在组织自己的部落,积累各种资源和经验来建造巨大的村庄和城市。他们还可以不断开发技术,跨越原始石器时代,进入现代电气时代。此外,他们将继续战斗,摧毁那些威胁他们的人。
此外,玩家还需要通过战略战术驯服游戏中出现的各种恐龙等原始生物,并利用它们穿越海陆空甚至进入地下世界。
玩家可以充分利用本游戏中深入的角色扮演系统,打造自己的角色强项,获得各种物品、技能和宠物。